国家监察的观后感心得4篇
国家监察的观后感心得4篇
国家监察的观后感心得篇1
“茅台往下水道倒也倒不尽”的贵州省原省委常委、副省长王晓光,“吃不好、睡不好,觉得自己跑不了”的河北省政协原副主席艾文礼,“家藏两亿现金,不敢花”的华融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赖小民……
近日,由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摄制,反映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成效的五集纪实专题片《国家监察》,在央视综合频道一经开播,就收获观众广泛关注。
一部“硬题材”的纪录片,能够成为收视“网红”,除了制作手法上的精良,根本原因还在于,其内容切中了全社会对反腐工作的殷切关注和期待。
相对一般的文字通报,《国家监察》直观呈现了诸多纪检案例和落马官员“事迹”的第一手资料,其中不少细节都是首次公开。它一方面满足了社会对反腐倡廉细节的知情权,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最具现实冲击力的警示片。
比如,第二集《全面监督》,讲述的是通过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第三集《聚焦脱贫》,则通过还原现场、聆听百姓声音,让人真切感受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之害。以案说法,形象生动,更能让公众了解反腐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敢于直面腐败问题,敢于揭露腐败根源,也从侧面显示了纪检监察机关有力遏制腐败现象的决心和底气。比如,赖小民以及华融公司多名原高管在纪录片中现身说法,反思华融公司监督缺失的问题,纪委监委也为强化金融企业监督“开出药方”。
反腐无禁区,反腐在路上,《国家监察》总结了反腐倡廉的阶段性成果,也为纪检体制的继续完善、革新,指明了方向。不断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使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紧,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党风、政风的好坏,事关人心向背。“《国家监察》治理效能,我们都能感受到”“谁动群众的扶贫奶酪,纪委监委就动谁”“反腐无死角,让贪官无处可逃”……众多年轻网友在视频网站上所发的弹幕里,是人民群众对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信心和拥护。
国家监察的观后感心得篇2
近日,电视专题片《国家监察》每晚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引起全国人民的极大关注。怎么惩治腐败问题又成为人民关心的问题。
反腐败,要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着手,构建起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三道坚固“防线”。
强化思想教育,构建“不想腐”的第一道防线。花花世界,诱惑甚多,凡尘众生,面对财物、美色等诱惑,稍有贪婪,意志不坚定,并会陷入腐败的万丈深渊。因此,要构建起教育制度体系,把干部的廉政思想建设纳入预防腐败的范围,探索定期接受反腐败思想教育等方式,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信念和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构成“廉洁光荣、腐败可耻”的行为价值取向,做到自我约束、自我控制,从思想上筑牢预防腐败第一道“防线”。
强化制度设计,构建“不能腐”的第二道防线。要通过制度设计,增加不法分子围猎干部的难度和避免干部大事要事一人拍板定调的情况发生。如:规定哪些事项需经过党委会讨论并通过才能实施,哪些事项应经过纪委监委审核等形式,避免地方党政一把、单位一把手权力过大、过于集中等现象,做到有效限制一把手大事要事一人拍板定调的弊病。打造干部即使想腐败都没有机会的制度设计。只有构建“不能腐”的第二道防线,才能有效预防腐败行为,特别是重大腐败行为的发生,避免对社会带来重大危害。
坚持高压态势,维持“不敢腐”的第三道防线。如干部越过第一第二道防线,即越过预防腐败防线,实施了腐败行为,那么要依法依规给予坚决的惩罚。一方面让腐败分子依法受到惩罚,让其知道腐败行为得不偿失;另一方面,对潜在的腐败分子也是一种震慑,让其摄于反腐的高压态势,不敢摸腐败这颗“高压线”,从而达到一般预防作用。
反腐败,要着重构建起不想腐、不能腐的第一、第二道预防腐败行为的防线,把腐败扼杀在未实施行为之前,才能有效避免对社会造成损害,同时起到保护干部的作用。但,如果腐败分子已越过第一第二两道防线,实施了腐败行为,要果断给予党纪国法处罚,彰显反腐败威慑力度,才能在达到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的作用。总之,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是一个有机整体,在不同阶段发挥着不同作用,要整合反腐败的“三道”防线,构建起反腐败网络,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作用,最终杜绝腐败行为的发生。
国家监察的观后感心得篇3
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新增“监察委员会”一节,确立了监察委员会作为国家机构的宪法地位。3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正式公布全文。
《宪法》修改和《监察法》的颁布实施,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实践,是时代大势所趋、事业发展所需、党心民心所向,是依法治国的里程碑。因此,学习掌握《宪法》《监察法》,绝不仅仅只是纪检监察干部的事。
为促进广大党员干部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宪法修改的重大意义,深刻把握宪法、监察法的重要意义和主要内容,“清廉蓉城·产业高新”网站特别策划学习《宪法》《监察法》心得体会征集活动,邀请全区党员干部认真学习《监察法》的精神实质、核心要义和法律条文,牢固树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观念,依法履职、秉公用权、廉洁从政从业,做一名在新时代走在前列的奋进者。
国家监察的观后感心得篇4
《监察法》作为反腐败国家立法的标志,对国家监察工作起到统领性和基础性的作用,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基层干部要深学细究这部反腐大法,转变思维、提升技能,为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贡献出自己应有的那份力量。
政治认识上的转变。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是中国共产党鲜明的政治立场,是党心民心所向。《监察法》通篇贯穿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制定《监察法》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决策部署的重大举措,是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环节,通过国家立法把党对反腐败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体制机制固定下来,这是加强党的领导的重要体现,是强化党对反腐败工作统一领导的法治保障。制定《监察法》弥补了现行监察制度的不足,是探索中国特色监督制度的创制之举,有利于走出一条基于深厚传统、符合历史逻辑、适应现实国情、保障发展需要的监督道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中国特色。《监察法》明确了监委会既不是司法机关,也不是行政机构,它是政治机关,我们要深刻认识它的政治属性。
监察对象上的转变。原来的监察机构只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进行监察,未将其他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纳入监察范围,存在监督空白和盲区,比如,作为群众自治组织中的管理人员,非党员村干部既不受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法律法规的约束,也不受党内纪律规定的限制,导致不少非党员村干部长此以往形成了只要不犯明显的大错,小错即便一犯再犯也是法外之地的思维。如今,《监察法》将“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从事管理的人员”纳入监察对象,实现了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的监察“全覆盖”,补齐了短板,这对惩治基层“微腐败”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法律依据,这对于基层纪检监察工作而言意义无疑是重大的。
技能提升上的转变。打铁还需自身硬,《监察法》对纪检监察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对审查调查工作在取证、程序等方面要求更加严格,这也要求我们既要准确把握党的政策和策略,充分运用好法纪武器,准确研判案件问题,注重集体研究,保证办案的合法性和安全性,又要严把事实关、程序关和法律适用关,不断提高反腐败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水平。我们应常怀一颗“知识恐慌”的心,主动思考研究工作方式方法,敢于破除基层纪检工作“瓶颈”,转思想,改作风,明职责,出实招,干实事,重实效,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深入群众去发现问题,依据客观事实去分析问题,及时高效解决问题,驰而不息正风肃纪,充分履行纪检、监察两项职能。
栏目最新:
- 2023年最新安全教育班会心得体会(实用8篇)2024-08-02
- 2023年最新奋斗新时代心得体会(模板1合集)2024-08-02
- 2023爱弥儿读书笔记摘抄及心得(8篇)(完整)2024-08-02
- 2023最新健康心态句子,健康心态心得体会...2024-08-02
- 航空产品质量心得体会(优质13篇)2024-08-02
- 2023年培训心得体会(通用19篇)(精选文档)2024-08-02
- 最新销售人员培训心得体会总结(优秀8篇)2024-08-02
- 最新美术心得体会(大全9篇)2024-08-02
- 2023年度观看宣传片心得体会(大全12篇)...2024-08-02
- 新师培训心得体会写内容(8篇)【完整版】2024-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