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文秘网 - sdelec.cn 2025年04月27日 01:37 星期日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调查报告 >

幼儿调查报告,菁选3篇(2023年)

发布时间:2023-04-08 19:20:04 来源:网友投稿

幼儿调查报告1  德育工作的有效性研究是德育研究永恒的主题。无论是研究德育的目标、内容、方法、手段都离不开效果这一本质。而德育工作者对德育工作的认识、态度、经验等是影响德育工作效果的重要因素。我们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调查报告,菁选3篇(2023年),供大家参考。

幼儿调查报告,菁选3篇(2023年)

幼儿调查报告1

  德育工作的有效性研究是德育研究永恒的主题。无论是研究德育的目标、内容、方法、手段都离不开效果 这一本质。而德育工作者对德育工作的认识、态度、经验等是影响德育工作效果的重要因素。我们在上海以19 0名幼儿园教师和60名幼儿家长为调查对象,从幼儿德育工作者的范围及他们的价值观、责任感、目标观、工作 的方式方法等方面对幼儿德育的现状作了调查,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揭示幼儿德育工作的规律,打开提高幼 儿德育工作有效性的思路。

  一、幼儿德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

  我们的调查表明,75%的教师和50%的家长都认为幼儿品德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应该是教师和家长,应由两者 各司其职,共同配合来对幼儿进行德育。

  无论从生物学意义上讲,还是从社会学意义上分析,父母都必须承担幼儿德育工作。但是,教师是受过专 业训练的专职工作者,对幼儿德育工作更应具有责任感和娴熟的技能;同时,教师对幼儿具有权威性和一定的 吸引力,这也有助于教师开展幼儿德育工作。

  二、幼儿德育工作者的价值观

  90年代幼儿的父母和教师大都是在新*成立后成长起来的。调查对象中76%的教师年龄在40岁以下;“9 5%的家长年龄在40岁以下,其中35%在30岁以下。80%的教师是专业幼师毕业生和学前教育大专毕业生;70%的家 长达到了高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家长和教师所从事的职业不同,但他们共处一个时代、一个社会大背景中, 面对的是相同的教育对象。那么,他们对“好孩子”的价值标准、对德育工作的目的性和有效性的价值判断有 何异同呢?

  1.经过幼儿园教育的孩子应有何面貌。

  调查表明,仅有7%的教师和7%的家长是忽视道德面貌的,而93%的教师和93%的家长都认为幼儿的面貌中礼 貌、文明行为等都是重要方面。教师和家长对幼儿应具有的最基本素质的看法基本趋向一致,这是他们各司其 职、互相配合进行幼儿德育工作的基础。

  2.对幼儿德育工作目的性的看法。

  调查表明,有56%的教师和69%的家长对幼儿德育工作的目的性的认识比较肤浅,他们侧重于为幼儿组织活 动和能为孩子入小学作准备等近期的实用价值方面;有44%的教师和31%的家长对目的性的认识比较正确,他们 认为是为孩子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素质打基础。由于大部分的德育工作者目的性有些模糊,因此必须解决幼儿 德育工作的重心偏移和评价标准错位的问题,从而使幼儿德育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

  3.前阶段“二史一情”教育的效果。

  调查发现,54%的教师和52%的家长认为“二史一情”教育的效果不明显;38%的教师和40%的家长认为有一 些效果。根据调查,我们认为,造成“二史一情”教育效果不明显的原因是德育工作者对德育工作的目的意义 存在着模糊的认识,对为什么一个小公民要从小在心灵中播下爱国主义种子的深层次的意义把握不够,在具体 内容、方法、自身的情感上也存在种种的差距。

  三、幼儿德育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调查幼儿园德育工作效果不佳的原因时,我们发现61%的教师把主要原因归咎于“社会大环境有问题,与 幼儿园的教育不一致”。教师选择的其他原因依次为:德育工作缺少有效的方法”(17%);“德育内容陈旧、一 般化”(11%);“幼儿园工作指导思想上重智轻德”(7%);“教师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差,缺乏德育意识”(5%)。 而家长却认为所有这些方面对幼儿德育工作的效果都存在着明显的影响。

  调查还发现,教师不仅将德育工作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归咎于幼儿园外部,同时还存在着将幼儿德育工作 的责任推向幼儿园外部的倾向。教师片面夸大幼儿园外部对幼儿品德形成的影响,把责任推向幼儿园外部,这 是教师对幼儿德育工作责任感、使命感不强的表现,因而也是影响幼儿德育工作效果极其重要的原因。幼儿园 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对幼儿品德的形成应起积极的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应该比家长更善于发现幼儿品德发展 的优势,更善于向幼儿谈心解惑,更善于为幼儿起表率作用。

  四、幼儿德育工作者的目标观

  德育工作者总是按自己对培养目标的理解和认识来实施教育的。那么,教师和家长心目中的幼儿德育目标 有何异同呢?

  调查表明,教师对幼儿德育目标的选择顺序依次为:对老师、同伴有礼貌,爱祖国,遵守纪律,诚实,友 爱同伴,尊敬、关心长辈,自己的事自己做。家长的选择顺序为:对老师、同伴有礼貌,诚实,遵守纪律,爱 祖国,独立性、自信心,尊敬、关心长辈。教师与家长选择的共同项目为:对老师、同伴有礼貌,爱祖国,诚 实,尊敬、关心长辈,遵守纪律。不同项目教师选择了友爱同伴、自己的事自己做,家长选择了独立性、自信 心。产生这样的偏差的原因有两点:一是由于教育的场合不同,幼儿园实施的是集体教育,因此提出友爱同伴 和自己的事自己做;二是由于教育的价值观不同,家长尽管在生活上包办代替,但是在精神方面“望子成龙” ,希望孩子成为一个有竞争性的个性积极的人,而幼儿园教师希望孩子在生活上能自理,在精神方面则与其他 人有更多的共性。目标是反映幼儿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统一。作为幼儿德育工作者,教师和家长心目中 的德育目标应有一致性。此外,目标的实现有其场合、时间的特定性,家长和教师应利用各自的优势有所侧重 ,以便各司其职、互相配合,以便一致性、侧重性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使德育工作取得理想的效果。

  五、幼儿德育工作者的互相协调

  作为幼儿德育工作者,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相配合默契的,而这种默契必须建立在日常工作协 调的基础上。幼儿德育工作者之间的协调、沟通是提高工作实效的重要保证。

  调查表明,在“接送孩子时交流”、“通过家长会了解”、“召开专门会议”、“家委会研究”四个选项 中,57%的家长和59%的教师认为最经常使用的交流幼儿德育情况的方式是“接送孩子时交流”;63%的家长认为 通过家长会也能了解到幼儿的情况,而62%的教师则认为在家长会上只能偶尔了解幼儿的情况,这是由于教师是 家长会的组织一方,以介绍幼儿的情况为主,而家长则是以了解为主,双向沟通不够;召开专门会议听取家长 对德育工作的意见是比较欠缺的,53%的教师回答是“偶然”,55%的家长回答“从来不”;认为经常通过家委 会共同研究幼儿品德教育问题的家长占40%,而教师只有24%,这可能是因为家长之间互相交流的情况比较多, 而教师参与其中的比较少。

  在上述沟通和协调的方式方法中,主要依靠接送孩子时交流是远远不够的,这只能传递一下信息,而专门 的研究和指导难以实现。因此,应加强幼儿德育工作者之间有效的沟通和协调。

  六、幼儿德育工作者常用的德育方法

  幼儿德育工作的方法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否符合德育工作的规律,将直接影响德育工作的效果。

  调查表明,教师选用较多的方法依次为:谈话,表扬,讲故事和树榜样。家长选用较多的方法为:讲故事 ,谈话,表扬。选择“抓行为”的.教师为7%,家长为13%。选择“批评”的家长和教师均比较少。由此可见,无 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注重对孩子的正面教育,注意到孩子的年龄特点。但从道德形成的知、情、行、意四个方 面来看,似乎过分强调了“知”,忽视了“行”。幼儿的许多良好行为习惯是需要在反复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 来的。因此,进一步研究幼儿德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是提高幼儿德育实效的重要环节。

  通过调查,围绕幼儿德育工作者,上面已引伸出诸多关于影响幼儿德育工作实效的因素。为了提高德育工 作的效果,我们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一、明确幼儿德育工作者的范围及职责

  近年来,在重智轻德的思想影响下,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已落在了传授知识上,幼 儿德育被淡化,幼儿德育工作的承担者概念模糊不清。因此,全社会必须形成共识,明确幼儿德育工作者这一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扶植和支持他们的工作。例如:在五好家庭、文明楼组、先进工作者、先进教师等评选工 作中应强化其功能;通过电影、电视等传播媒介宣传其作用,在社区工作中突出其地位;在法制建设中规范其 职责,从而真正确立幼儿德育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使幼儿德育工作在承担者的问题上首先落到实处 。

  二、优化幼儿德育工作者队伍的素质

  幼儿德育工作者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

  1.在政治素质、思维素质、道德素质、文明行为等方面是良好的,能够对幼儿起表率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 响;

  2.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以及积极主动工作的意识,能做到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 行德育;

  3.对幼儿德育工作的意义和目的有深层次的认识,能跳出家庭和个人职业的狭隘圈子,将教育对象作为一 个社会的人、一个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来培养,扎扎实实地做好尊基工作;

  4.掌握一定的道德教育的规律和幼儿年龄特点,有效、有序地对幼儿进行德育工作。

  及时、充分提高幼儿德育工作者的素质是十分重要的,要形成一种社会舆论,促使幼儿德育工作者增强社 会责任感和工作意识;通过教师培训、职工学习、家长学校来有计划地提高他们的素质;在考评、升级、聘任 中应将教师这方面的素质、工作态度作为重要的依据之一;建立社会奖励基金,奖励为国育人、幼儿德育工作 卓有成效者。

  三、研究幼儿德育工作者的操作规范

  幼儿德育工作需要有一套科学、有效的方法,以帮助幼儿德育工作者尽快地把握规律,积累经验,取得良 好的效果。

  1.形成幼儿德育工作全方位、立体的网络,通过社会、家庭和幼儿园来共同完成培养目标。在方法上,要 研究将幼儿德育培养目标分解为家庭实施的德育目标(例如,尊敬父母、自己的事自己做)和幼儿园实施的德 育目标(例如,友爱同伴、爱集体),并帮助家庭形成具体的教育计划,从而做到幼儿园和家庭各司其职,互 相配合。

  2.完善幼儿德育工作评估体系,对幼儿德育工作应有检查、评估。要做到单项评估与整体评估相结合,形 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以起到改进、激励、异向的作用。

  3.加强德育研究成果的推广,经常向幼儿德育工作者推荐和介绍有效的途径、方法、教材和参考资料,从 而使幼儿德育工作者能有意识地按照道德教育的规律来进行教育,避免盲目性。

  4.创造一种德育工作者之间的协调、沟通的工作模式。幼儿德育工作需要教师与教师协调、沟通,教师与 家长协调、沟通。因此,我们要创造一个定期与随机相结合、交流与研究相结合、书面与口头相结合、集体与 个别相结合的沟通和协调的工作模式,以便使幼儿德育工作整体地、有序地进行。

幼儿调查报告2

  一、 调查目的:

  了解我园幼儿早期阅读的现状,有的放矢地帮助家长在正确教育思想的引导下,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幼儿进行早期阅读,以提高幼儿对阅读的兴趣。

  二、 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调查随机抽取XX区实验幼儿园小、中、大班120名幼儿及其家长(其中小班30名、中班30名、大班30名)。 采用的调查方法: 1、 问卷法:问卷调查家长的教育观念,对幼儿早期阅读功能的认 识,对书籍选择、指导方法等方面的情况。 2、 个别访谈法:了解幼儿阅读书籍及指导方法等方面的情况。

  三、 调查结果和分析:

  1、家长已初步具有对幼儿早期阅读重要性的认识: 86%的家长认为对幼儿进行早期阅读是必要的,早期阅读对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有积极作用;8%的家长认为可有可无,顺其自然,可以等孩子大些再加以引导,只有6%的家长认为孩子没必要进行早期阅读,他们认为孩子听听故事就行了,阅读是识字以后的事了。

  2、家长对阅读的作用和教育观念、目标的认识不足: 培养幼儿早期阅读并不单是开发智力,还可以从书中可以获得情感体验,分辨真、善、美的能力。这是和整个幼儿期教育目标相吻合的。调查的结果却表明家长对阅读的作用和教育观念、目标的认识不足。 如表一:家长认为孩子一定要读的书籍种类: 类 别 比 例 凡是有益孩子成长的书 8% 没有哪一本书使孩子一定要读的 26% 科普读物、智能训练类图书 40% 故事类图书和儿童刊物 26% 由此表可见:

  (1)最大比例人群----40%的家长认为,智力发展是幼儿期最主要的 内容。

  (2)26%的家长认为孩子要看儿童刊物及故事书。这其中以低学历家长为多,这部分家长教育意识比较模糊,没有科学的教育目标和计划。

  (3)另26%的家长认为没有哪一本书是一定要读的,这其中高、底学历的家长都有。他们认为孩子成长顺其自然,没有必要加予引导。

  (4)只有8%的家长认为凡是有利与孩子成长的书是孩子可以阅读的内容。这部分家长有比较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明确的教育目标。他们懂得情感、品德教育与智力发展同样重要,兴趣、潜能必须以人格健全为保证才能得到正常的发挥。

  3、家长为幼儿选择的儿童读物还是童话、经典故事唱主角: 表二:家长、幼儿最喜爱的书籍种类的占有量: 百科知识类 著名童话故事 外国现代儿童读物 *现代儿童读物 不知道 家长 27% 44% 2.3% 3.7% 22% 幼儿 18% 39% 8% 14% 21% 从此表可见无论是家长还是幼儿都以最大比例人群选择了著名童话、经典故事,而国内现代儿童读物只占孩子喜欢书籍总量的14%,这以社会发展的速度和需要是不相符的。孩子们需要符合他们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的好书和有趣的故事形象,如三毛孙悟空等都在调查中为家长、孩子所肯定。但是这些好看又被孩子关注的书太少,一些好书一经掌声雀起,马上被改头换脸,滥编得面目全非。这样的书只是风光一时,很快会被孩子遗忘,是经不起时间推敲的。

  4、家长对书籍的喜好、选择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喜好、选择: (如表二所示)从统计数字上看,家长喜爱的书籍类型与孩子爱的书籍类型基本一致。可以看家长的喜好、选择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喜好、选择。如22%不知道喜欢哪一类书的家长也造成了21%孩子不知道喜欢哪一类的书。说明有高达22%的对孩子阅读的重要性没有正确的认识。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启蒙老师,父母的地位、影响是不可代替的。因此,家长必须有正确的教育观念,以此来施与孩子正确的学习目的,从而多角度地选择有益孩子成长的图书。

  5、逛书店成为培养幼儿早期阅读兴趣的有益手段: 表三:家长带幼儿逛书店与家长向孩子推荐图书的比较: 是 否 偶尔 经常带孩子逛书店 36% 11% 53% 经常向孩子推荐图书 37% 11% 52% 由此表可见: 数据十分接近,有百份三十几的家长是有目的地带孩子逛书店的,在逛书店的同时向孩子推荐家长认为优秀的书籍,使孩子在逛书店的过程中成为主动者,这样会提高孩子逛书店的兴趣,让孩子和书交上朋友。 但是,家长与孩子不同问卷上反映逛书店的情况却不同。 如表四:家长、幼儿不同问卷反映的逛书店情况: 经常带孩子逛书店 偶尔带孩子逛书店 从来没有 家长 36% 53% 11% 幼儿 11% / 89% 由此表可见:

  (1) 家长和孩子回答的差距较大。一部分家长只是自己逛书店时带上孩子,孩子和书店和书之间没有联系,即使父母带孩子逛的次数再多,孩子对书店的印象还是不深刻,甚至没有印象。有的家长的确想通过带孩子逛书店,来加强书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与书成为好朋友,但是缺少了必要的引导,以致孩子在书店中是被动的、盲从的。家长有目的的行为没有获得预期的成效。

  (2) 半数以上家长对带孩子逛书店或向孩子推荐图书都是无目的的,对向孩子推荐图书和带孩子逛书店能提高阅读兴趣的作用不大了解。

  (3) 还有11%的家长从来没有带孩子逛过书店,这些家长显然没有注意到指导孩子阅读应走进书店这一更生动、直接的方式,他们不仅自身对知识需要的缺乏,还对环境给孩子的影响力的认识也十分缺乏。

  四、 建议:

  1、 幼儿园或社区应广泛且高质量地开设家长学校、家长建议讲座,让家长明确教育目标,端正教育观念,了解正确的阅读指导方法,并定期向家长推荐阅读书目。教师、家长加强联系以获得幼儿阅读的进展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同时结合三t即:talking-交谈、谈论,telling --讲述,thinking-思考。使孩子与老师、父母在三t活动中,通过听、说、想多种手段的训练真正提高阅读能力。

  2、 开展定期带孩子逛书店,向孩子介绍书店的结构功能,推荐新书,引导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儿童读物。使孩子主动接触、喜欢并选择书籍,使之成为一种习惯固定下来,让幼儿真正喜欢阅读,并从中获益。

  3、 书商应切实了解孩子地需要和喜好,以认真负责地态度,多编辑出优秀地儿童读物。另外要多做宣传,加强广告效应,让一些好书切实进入孩子地阅读领域,使孩子能读到更多切合时代发展地儿童读物。

幼儿调查报告3

  这次我们妇幼保健所一行几人、部分幼儿园园长去北京昌*机关幼儿园参观,在参观过程中,主要是看体质训练的现场、小朋友的活动,通过这次参观,我们收获丰富.第一次到北京昌*机关幼儿园,留给我们最深印象的,便是老师和孩子们那灿烂的笑容以及他们间的*衡发展。现回顾那几天的参观生活,感触颇深,受益非浅,现作如下小结:

  一、理论先行,观念更新

  北京昌*机关幼儿园,在20xx年开始就把国民体质测试的项目溶合到幼儿的户外活动中。

  其实所有的小孩刚进园时,每个班的孩子都一样,形形色色的孩子都有。那他们成功的秘密的是什么呢?我想得归功于解读孩子,因材施教这把金钥匙。

  每个儿童都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和水*。因此,在活动中,要尽最大可能为孩子们提供丰富而有层次性的玩具,提出不同的要求,以促进幼儿有差异的发展。北京昌*机关幼儿园为孩子们提供的玩具品种之多,让我们惊讶。

  二、勤于探索,勇于实践

  首先,注重观察。观察是了解幼儿个体差异的重要途径。是直接获得有价值的第一手材料所必需的。为此注重了对一日活动各环节中的观察、评估。老师想方设法让所有的孩子都活动起来。

  第二,游戏活动是在充分了解掌握班级幼儿发展水*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教目标和计划,对培养目标、教育要求进行分层,灵活设计教育活动方案,并根据幼儿自发生成的主题及时调整目标。

  如走*衡木,根据不同孩子的自身能力,设计不同的游戏难度,让孩子体会成功的喜悦,体会挑战的快乐。同时我们了解,游戏的关键就在于老师不能用统一的要求、统一的目光看待所有幼儿,而应注重孩子在原由基础上的点滴进步,并在一日活动中注重分层指导,为他们寻找最近发展区。

  三、关注幼儿的兴趣需要,支持幼儿的自发生成

  从孩子的角度去关注理解他们的生成活动,了解他们的需求,判断生成活动的价值,及时予以支持和提升。

  同样的锻炼幼儿的下肢能力,如果单纯的锻炼双脚连续跳,估计没有几次,孩子们就会觉得没有兴趣,而北京昌*机关幼儿园的老师们,想方设法让孩子们动起来,通过设计“民族舞蹈”“蹦蹦鼠”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孩子自发的溶入中游戏中,自发的参予到游戏中,自发生成游戏的快乐。

  总之,北京昌*机关幼儿园参观活动,让我们体会到从小朋友活动的真心、开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