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版高中物理新教材变化及教学价值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版高中物理新教材变化及教学价值,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版高中物理新教材变化及教学价值4篇
第一篇: 2022版高中物理新教材变化及教学价值
高中政治《政治常识》新教材变化内容
●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和优点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1)我国民主的广泛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民主主体的广泛性。在我国,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在内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他们平等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
②人民享有民主权利的广泛性。我国宪法第二章确认我国公民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广泛的民主自由权利。宪法还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2)民主的真实性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也表现在人民能够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3)人民民主专政是民主与专政的统一。
一方面,在人民内部实行最广泛的民主;
另一方面,依法制裁破坏社会主义制度、危害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贪污贿赂和渎职等各项犯罪行为,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为什么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①重要性: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②必要性: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人民民主的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创新、实践不断深化,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③紧迫性:我国的民主还有不够成熟的地方,民主制度尚不够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在某些方面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2)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任务和要求
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任务和要求是:扩大人民民主,发展基层民主,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服务型政府,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3)怎样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①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不能照搬西方政治体制模式。
②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
③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④坚持和完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扩大基层人民民主。
●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1)为什么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①必要性: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是我们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政治基石,已被载入我国宪法。
②重要性: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2)怎样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新的要求:
①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实行依法治国;
强化为经济社会建设服务的政府职能;
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
等等。
②为了更好地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加强国家政权的建设,必须加强国防建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主体的武装力量,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只有不断增强我国国防实力,才能为国家的安全、统一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我国的对内职能
第一,政治职能。(打击敌对势力、敌对分子和各种犯罪活动;
致力于民主政治建设)
第二,经济职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第三,文化职能。即国家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1)为什么要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仅能够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而且能够为经济建设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因此,国家必须组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2)怎样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①一方面,政府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人民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②另一方面,组织和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努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第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即国家提供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的职能。
国家必须:①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搞好社会治安,保护公共财物。②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③建立基本医疗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④完善各种公共设施。⑤保护公共环境,优化生态环境;
等等。
●解决台湾问题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基本立场:
(1)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我们将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牢牢地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2)“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两岸统一后,台湾可以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不变,高度自治。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不变,他们的切身利益将得到充分保障,永享太平。台湾经济将真正以祖国大陆为腹地,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台湾同胞可以同大陆同胞一道,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利,共享伟大祖国在国际上的尊严和荣誉。
(3)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台独”的分裂活动,严重危害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两岸同胞要共同反对和遏制“台独”的分裂活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祖国分离出去。我们完全有能力制止任何“台独”分裂图谋。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通过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祖国的完全统一就一定能够实现。
●依法治国原则
实行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怎样坚持依法治国原则?)
(1)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程序制定法律,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
(2)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
(3)司法机关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4)增强公民意识和法制观念。
①重要性:增强公民意识和法制观念是依法治国的基础。公民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强弱,直接影响依法治国的进程。
②措施:A.要在全社会大力开展公民意识教育,增强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公民意识。B.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形成人人学法、懂法、守法、护法的良好风尚。
●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
现代实行民主政体的国家一般由政党掌握国家政权。
第一,掌握国家政权是政党实现本阶级利益的根本途径。
第二,政党具备掌握国家政权的条件。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第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第二,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第四,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我们党要带领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关键是抓好党的自身建设。
第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关系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是党的建设主线。艰巨的使命、繁重的任务,要求党具有领导科学发展的本领,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先进性是党的本质属性,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是党的建设的永恒主题。
第二,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各方面的创新。要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按照建设学习型政党要求,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坚定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第三,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组织建设以造就高素质的党员和干部队伍为重点。
①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要由党员来体现,要使党员真正成为牢记党的宗旨、心系群众的先进分子。②建设一支始终保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政治本色的干部队伍。③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要充分发挥它们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第四,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作风建设的重点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党最大的政治优势。①要坚持群众路线,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②深入开展党纪党风建设,遵守党纪国法,继承优良传统,弘扬新风正气,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
第五,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惩治和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这是党必须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坚决反腐败,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提高党员干部的拒腐防变能力,从源头上防治腐败。
第六,推进党的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的重点是健全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统一的重要保证。要改革和健全党内民主制度建设,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全党更要维护集中统一,要同党中央保持一致,维护中央权威,切实保证政令畅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1、 邓小平理论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邓小平理论的内容
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在实践检验中,这一理论还会继续丰富、完善和发展。
(3)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
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党的这条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①“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
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党和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③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④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这是一条合乎国情、集中体现我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正确路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任务的艰巨性,决定任何时候我们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都决不动摇。
(4)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按客观规律办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基本条件,也是贯穿这一理论的一条红线。
(5)邓小平理论的地位
邓小平理论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它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对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根本要求,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地位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3、 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外国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2)科学发展观的内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它科学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3)科学发展观的地位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人民政协的职能
人民政协的性质决定了它与国家机关的职能是不同的。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多党合作制度的优越性
第一,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第二,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第三,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四,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
●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我国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已经由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转变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
●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1)国际关系的影响因素
国家之间之所以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缘等。
(2)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权益,包括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文化利益等。国家利益是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而,它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各国间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关系,既存在共同利益,也存在利益的差别和对立。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相悖则是引起国家间摩擦或冲突的根源。
●我国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中国多次声明愿意同各国一道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而努力,并把它作为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此,各国应做到如下几点:
①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②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进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
③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④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⑤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中国的主张反映了爱好和平、向往发展的国家和人民的共同要求,赢得了许多国家,特别是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赞赏和支持。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
几十年来,我国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它包括如下的基本点。
第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第二,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我国外交工作的基本目标有国内和国际两个层次。
①就国内来说,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是一国能否自立于世界的重要条件,也是国家安全有无保障的基本标志。在外交活动中,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是我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
②从国际方面看,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是时代的要求,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通过外交活动,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三,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独立自主就是在国际事务中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对一切国际问题都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
我国在对外活动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基本立场和根本原则,主要表现在:
①坚持我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
②坚持我国处理一切对内、对外事务的独立自主权利神圣不可侵犯,绝不允许别国以任何借口侵犯我国主权、干涉我国内政。
③不依附于任何大国,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不联合一个国家去反对另一个国家。
④处理一切国际问题,根据其自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
⑤尊重别国人民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制度、发展战略和生活方式。
第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间的关系
①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五项原则的核心和基础。
②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各国和平共处的保证。
③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五项原则的目标。
→五项原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成为国家间和平共处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
(3)我国政府在和平共处原则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①同发达国家进行战略对话,深化合作,妥善处理分歧。
②同周边国家建立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
③同发展中国家深化传统友谊,扩大务实合作。
由于我国在处理对外关系中,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使我国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社会中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走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中国的发展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发展。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一贯坚持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我们一定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胡锦涛)
第二篇: 2022版高中物理新教材变化及教学价值
高中物理新教材必修选修目录
必 修 一 目录
必 修 二 目 录
必 修 三 目录
选 择 性 必 修 一 目录
选 择 性 必 修 二 目录
选 择 性 必 修 三 目 录
第三篇: 2022版高中物理新教材变化及教学价值
3.牛顿第三定律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并能应用它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学会正确受力分析,能区别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一、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1.力的物质性: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产生一定存在着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力的相互性: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一对力通常叫作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它们总是互相依赖、同时存在的。
二、牛顿第三定律
1.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2.应用举例
(1)划船时桨向后推水,水就向前推桨,水给桨一个反作用力,从而推动船前进。
(2)汽车的发动机驱动车轮转动,由于轮胎和地面之间的摩擦,车轮向后推地面,地面给车轮一个向前的反作用力,使汽车前进。
三、物体受力的初步分析
1.物体受力的初步分析
(1)分析物体的受力,有两条思路。一是根据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来分析和判断其受力情况;
二是根据各种力的特点,从相互作用的角度来分析物体的受力。
(2)在高中物理的力学部分,我们遇到的力主要是重力、弹力和摩擦力,且一般按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顺序来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3)分析物体的受力时,必须明确是在分析哪个物体所受的力。
(4)在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时,不要把某个力的反作用力跟这个力的平衡力混淆。
2.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1)一对相互平衡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且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2)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且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3)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定是同一种类的力,而一对相互平衡的力则不一定是同一种类的力。
判一判
(1)物体间可能只有作用力,而没有反作用力。( )
(2)两个物体只有相互接触时才存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
(3)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定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
(4)受力分析的一般顺序是先分析是否有摩擦力,再分析是否有弹力,最后分析重力。( )
(5)通常可以用假设法判断弹力、摩擦力是否存在。( )
提示:(1)× (2)× (3)√ (4)× (5)√
想一想
鸡蛋碰石头,鸡蛋破了,而石头丝毫无损,说明石头对鸡蛋的作用力大,而鸡蛋对石头的作用力小,这一判断对吗?
提示:这一判断不对。鸡蛋碰石头,鸡蛋对石头的力和石头对鸡蛋的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必然相等,鸡蛋破了,是因为鸡蛋壳易碎。
课堂任务 牛顿第三定律
仔细观察下列图片,认真参与“师生互动”。
活动1:我们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如图甲所示,女孩推了男孩一下,为什么在男孩前进的同时,女孩会后退?
提示:女孩推男孩,男孩受到女孩的推力而向前运动,女孩后退是因为她同时受到了男孩对她向后的推力。
活动2:如图乙所示,把A、B两个弹簧测力计连接在一起,将B的一端固定,用手拉弹簧测力计A,可以看到什么?这时,A、B弹簧测力计之间有怎样的相互作用?
提示:可以看到两个测力计的指针同时移动;
这时,测力计B受到A的拉力F,测力计A则受到B的拉力F′。
活动3:如图乙所示的实验中,测力计B受到A的拉力F与测力计A受到B的拉力F′的大小和方向有什么关系?再用更大一点的力拉动测力计A,观察两测力计的示数,此时F和F′有什么关系?
提示:由实验可知,两种情况下F和F′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同时变化。
活动4:讨论、交流、展示,得出结论。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一对力,一个叫作用力,另一个叫反作用力,它们总是互相依赖、同时存在的。
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四同”和“三异”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其作用效果分别体现在各自的受力物体上,所以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产生的作用效果不能抵消。
3.牛顿第三定律
(1)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2)表达式:F=-F′(式中的“-”号表示方向相反)。
(3)重要意义:定量地反映出物体间相互作用时彼此施力所遵循的规律,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规律。
(4)适用范围:牛顿第三定律是个普适定律,它的成立不受条件限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与物体运动状态无关,与参考系的选取无关。
例1 (多选)在排球比赛中,运动员用手掌将排球奋力击出。关于排球与运动员手掌之间的作用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排球对运动员手掌的作用力大于运动员手掌对排球的作用力
B.排球对运动员手掌的作用力和运动员手掌对排球的作用力大小相等
C.排球对运动员手掌的作用力比运动员手掌对排球的作用力产生稍晚
D.排球对运动员手掌的作用力和运动员手掌对排球的作用力同时消失
(1)手掌对排球的力与排球对手掌的力是什么关系?
提示: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2)手掌对排球的力与排球对手掌的力谁先产生?谁先消失?
提示: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规范解答] 排球对运动员手掌的作用力与运动员手掌对排球的作用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同时产生、同时消失,B、D正确,A、C错误。
[完美答案] BD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关于马拉车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马拉车不动,是因为马拉车的力小于车拉马的力
B.马拉车前进,是因为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
C.无论车如何运动,马拉车的力大小总是等于车拉马的力
D.只有当马拉车不动或马拉车匀速前进时,马拉车的力大小才等于车拉马的力
答案 C
解析 马拉车时,不论车如何运动,马拉车的力与车拉马的力都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二者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C正确,A、B、D错误。
课堂任务 物体受力的初步分析
仔细观察下列图片,认真参与“师生互动”。
活动1:如图,一个木块静止在粗糙斜面上,为了便于受力分析,第一步应该做什么?
提示:首先要选定研究对象,将其从周围环境中隔离出来,例如要先明确是对木块受力分析还是对粗糙斜面受力分析。
活动2:物体受到的力往往比较多,以木块为例,应按怎样的顺序分析,才不至于遗漏力?
提示:地球周围的物体都受重力,所以首先分析重力,木块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
因为有挤压才可能有摩擦力,所以接着分析弹力,木块和斜面接触并挤压,所以木块受到垂直于斜面向上的弹力;
假如木块和斜面间没有摩擦,木块就会下滑,所以木块受到沿斜面向上的静摩擦力。
活动3:我们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为了避免多分析力,受力分析完应该做什么?
提示:找到物体所受各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如果没有对应的施力物体或受力物体不是所研究的物体,这个力就不存在或不是物体受到的力。
活动4:讨论、交流、展示,得出结论。
1.受力分析
确定所要研究的物体,分析物体受到哪些力,并将它们以示意图的形式表示出来,这一过程及方法叫受力分析。
2.物体是否受某力的判断依据
(1)条件判断
根据是否满足力的产生条件来判断物体是否受到某个力的作用。
(2)效果判断
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物体是否受到某个力的作用。
(3)相互作用判断
利用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即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来判断物体是否受到某个力作用。
(4)特殊法判断
好多难以确定的力,如弹力、摩擦力等可以利用假设法、运动状态分析法等特殊方法来判断物体是否受力。
3.受力分析的步骤
4.如何防止“多力”或“丢力”
(1)防止“多力”的有效途径是找出物体所受各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若物体受到的某力有施力物体,则该力实际存在,无施力物体,则该力不存在。若某力的受力物体不是所研究的物体,则它不是物体受到的力。
(2)按正确的顺序(即一重二弹三摩擦四其他)进行受力分析是保证不“丢力”的有效措施。
5.受力分析时需注意的问题
(1)只分析所受的力
在进行受力分析时,一定要注意,我们分析的是物体“受到”的力,而不是物体对外施加的力。
(2)只分析性质力
进行受力分析时,只分析物体所受到的性质力,比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不分析效果力,比如:动力、阻力、下滑力等。
(3)在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时,不要把某个力的反作用力跟这个力的平衡力混淆。
6.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的比较
续表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异体、共线、反向、等大、同类、同存”。
(2)平衡力是“同体、共线、反向、等大”。
例2 (多选)如图所示,一小球用三根轻绳挂于天花板上,小球静止,绳1、3倾斜,绳2恰好竖直,则小球所受的作用力可能有(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1)小球一定受重力作用吗?
提示:是的。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重力作用。
(2)小球受到的绳子上的拉力作用的情形可能有哪些?
提示:第一种情形:只有绳2对小球有拉力作用;
第二种情形:只有绳1和绳3对小球有拉力作用;
第三种情形:3条绳都对小球有拉力作用。
[规范解答] 由题可知绳2恰好竖直,小球处于平衡状态,则由平衡条件可知,若绳2不受力,则小球受绳1、3的拉力和重力作用,B正确;
若绳2受力,绳1、3不受力,则小球受绳2的拉力和重力作用,A正确;
若绳2受力,绳1、3也受力,则小球受绳1、2、3的拉力和重力作用,C正确,D错误。
[完美答案] ABC
转换研究对象法
求解某个力的大小和方向时,一般情况下选取该力的受力物体进行分析,但有些情况下不便于直接求解该力,可先通过转换研究对象,求解其反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再应用牛顿第三定律求得该力的大小和方向。
(多选)如图所示,竖直放置的轻弹簧一端固定在地面上,另一端与斜面体P连接,P与固定挡板Q接触且P处于静止状态。则斜面体P此时受到的力的个数有可能为( )
A.2 B.3
C.4 D.5
答案 AC
解析 对物体P受力分析如图甲所示,弹簧对物体P的支持力为N,如果N=G,物体受力平衡,故P可能受2个力的作用;
如果N<G,P不可能处于静止状态;
如果N>G,物体会受到挡板Q的弹力F和摩擦力f,受力分析如图乙所示,故P可能受4个力的作用。综上所述,A、C正确,B、D错误。
某建筑工地上,工人师傅推车情形如图所示,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工人对车的力与车对工人的力是一对平衡力
B.工人受到的重力与工人对地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C.工人对车的力与车对工人的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D.工人受到的重力与地面对工人的支持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答案 C
解析 工人对车的力和车对工人的力是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工人对车的力与车对工人的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A错误,C正确;
工人受到的重力与工人对地面的压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所以不是一对平衡力,B错误;
工人受到的重力与地面对工人的支持力都作用在工人上,不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D错误。
A组:合格性水平训练
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关于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有两物体质量相等时它们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才相等
B.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作用效果可相互抵消
C.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可以不同时产生
D.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方向一定相反
答案 D
解析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作用效果不可相互抵消,同时产生、同时消失。由上述描述知A、B、C错误,D正确。
2. (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如图所示,压路机静止在水平路面上,路面对压路机的支持力为F1,压路机对路面的压力为F2,关于F1、F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F1大于F2
B.F1小于F2
C.F1与F2是一对平衡力
D.F1和F2一定是同一种类的力
答案 D
解析 压路机静止在水平路面上,路面对压路机的支持力F1和压路机对路面的压力F2是压路机与路面间的相互作用力,它们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属于同一种类的力,A、B、C错误,D正确。
3.(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跳水一直是我国的优势项目,如图所示,一运动员站在3 m跳板上,图中F1表示人对跳板的弹力,F2表示跳板对人的弹力,则( )
A.先有F1后有F2
B.一旦人离开跳板,F2立即消失,F1依旧存在
C.因人离开跳板前向上运动,所以F2大于F1
D.F1和F2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答案 D
解析 人对跳板的弹力F1和跳板对人的弹力F2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A、B、C错误,D正确。
4.(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多选)通常河水边的湿地是很松软的,人在这些湿地上行走时容易下陷,在人开始下陷时( )
A.人对湿地地面的压力大于湿地地面对他的支持力
B.人对湿地地面的压力等于湿地地面对他的支持力
C.人的重力大于湿地地面对他的支持力
D.人的重力等于湿地地面对他的支持力
答案 BC
解析 人对湿地地面的压力和湿地地面对人的支持力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故二力大小一定相等,故A错误,B正确;
对人受力分析,受重力和支持力,重力大于支持力,故人会下陷,故C正确,D错误。
5.(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分)如图所示,人静止站在测力计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人对测力计的压力和测力计对人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B.人对测力计的压力和测力计对人的支持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C.人所受的重力和人对测力计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D.人所受的重力和人对测力计的压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答案 B
解析 人对测力计的压力和测力计对人的支持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故A错误,B正确。人所受的重力和人对测力计的压力既不是一对平衡力,也不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故C、D错误。
6. (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用计算机辅助实验系统(DIS)做“验证牛顿第三定律”的实验时,把两个测力探头的挂钩钩在一起,向相反的方向拉动,显示器屏幕上显示的是两个力传感器的相互作用力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B.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时存在,不同时消失
C.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不相等
D.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方向相反
答案 D
解析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故A、C错误,D正确;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时变化,故B错误。
7.(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关于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当作用力产生后,再产生反作用力;
当作用力消失后,反作用力才慢慢消失
B.弹力和摩擦力都有反作用力,而重力无反作用力
C.甲物体对乙物体的作用力是弹力,乙物体对甲物体的反作用力可以是摩擦力
D.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这两个力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平衡
答案 D
解析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知,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性质相同,同时产生,同时消失,故A、C错误;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任何力都有反作用力,B错误;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不是平衡力,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平衡,故D正确。
8. (物体受力的分析)如图所示,在倾斜的天花板上用力F垂直压住一木块,使它处于静止状态,则关于木块的受力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可能只受两个力作用
B.可能只受三个力作用
C.必定受四个力作用
D.以上说法都不对
答案 C
解析 木块在重力作用下,有沿天花板下滑的趋势,一定受到静摩擦力,则天花板对木块一定有弹力,加上重力、推力F,木块共受到四个力,受力分析如图所示,C正确。
9. (物体受力分析)如图所示,两个物体A、B的质量均为1 kg,各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0.3,同时用F=1 N的两个水平力分别作用在A、B上,则地面对物体B,B对物体A的摩擦力分别为(g取10 m/s2)( )
A.6 N 3 N B.1 N 1 N
C.0 1 N D.0 2 N
答案 C
解析 先以A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Ff=μmg=3 N>1 N,可知B对A的摩擦力与作用在A上的力F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即为1 N;
再以A、B整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可知地面对B的摩擦力为零,故C正确。
B组:等级性水平训练
10.(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多选)一个大人跟一个小孩站在水平地面上手拉手比力气,结果大人把小孩拉过来了。对这个过程中作用于双方间的拉力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大人拉小孩的力一定比小孩拉大人的力大
B.大人与小孩间的拉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C.大人拉小孩的力与小孩拉大人的力大小一定相等
D.只有在大人把小孩拉动的过程中,大人的拉力才比小孩的拉力大,在可能出现的短暂相持过程中,两人的拉力一样大
答案 BC
解析 大人与小孩手拉手比力气时,大人与小孩间的拉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无论是在相持阶段还是在小孩被大人拉过来的过程中,大人拉小孩的力与小孩拉大人的力的大小总是相等的,B、C正确,A、D错误。
11.(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分)两个小球A和B,中间用弹簧连接,并用细绳悬挂于天花板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绳对A的拉力和弹簧对A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
B.弹簧对A的拉力和弹簧对B的拉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C.弹簧对B的拉力和B对弹簧的拉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D.B的重力和弹簧对B的拉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答案 C
解析 以小球A为研究对象,A处于静止状态,合力为零,竖直方向上受竖直向下的重力,绳对A竖直向上的拉力,弹簧对A竖直向下的拉力,故绳对A的拉力和弹簧对A的拉力不是一对平衡力,A错误;
弹簧对A的拉力和弹簧对B的拉力不是作用在彼此作用的两个物体上,故不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B错误;
弹簧对B的拉力和B对弹簧的拉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C正确;
B的重力是地球作用在B上的,弹簧对B的拉力也是作用在B上的,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不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故D错误。
12. (物体受力的分析)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木块在静止的质量为M的木板上向右滑行,木板与地面间动摩擦因数为μ1,木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木板一直静止,则木板受地面的摩擦力大小为( )
A.μ2mg B.μ1Mg
C.μ1(m+M)g D.μ1Mg+μ2mg
答案 A
解析 对木块受力分析,受重力、长木板的支持力和向左的滑动摩擦力,设此滑动摩擦力为f1,则有:f1=μ2FN,FN=mg,故f1=μ2mg;
再对长木板受力分析,受到重力、木块对长木板向下的压力、木块对其向右的滑动摩擦力、地面对长木板的支持力及向左的静摩擦力,设此静摩擦力为f2,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则有:f1=f2,因此f2=μ2mg,故A正确,B、C、D错误。
13. (物体受力的分析)一个箱子放在水平地面上,箱内有一固定的竖直杆,在杆上套着一个环,箱与杆的质量为M,环的质量为m,如图所示。已知环沿杆匀加速下滑时,环与杆间的摩擦力大小为Ff,则此时箱子对地面的压力大小为多少?
答案 Ff+Mg
解析 环在竖直方向上受力情况如图甲所示,其受重力mg和杆对它竖直向上的摩擦力Ff,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环应给杆一个竖直向下的摩擦力Ff′;
故箱与杆在竖直方向上受力情况如图乙所示,其受重力Mg、地面对它的支持力FN及环对它的摩擦力Ff′。由于箱和杆处于平衡状态,可得:FN=Ff′+Mg=Ff+Mg,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箱子对地面的压力大小等于地面对箱子的支持力大小,则FN′=FN=Ff+Mg。
14. (物体受力的分析)如图所示,两块小磁铁质量均为0.5 kg,A磁铁用轻质弹簧吊在天花板上,B磁铁在A正下方的地板上,弹簧的原长L0=10 cm,劲度系数k=100 N/m。当A、B均处于静止状态时,弹簧的长度为L=11 cm。不计地磁场对磁铁的作用和磁铁与弹簧间相互作用的磁力,求B对地面的压力大小。(g取10 N/kg)
答案 9 N
解析 设B对A的作用力为F。
取向下为正方向,A受力如图1所示,
有:-k(L-L0)+mg+F=0
解得:F=-4 N
故B对A的作用力大小为4 N,方向竖直向上。
由牛顿第三定律得A对B的作用力
F′=-F=4 N,方向竖直向下
B受力如图2所示,有:
-FN+mg+F′=0
解得:FN=9 N
由牛顿第三定律得B对地面的压力:
F压=FN=9 N。
第四篇: 2022版高中物理新教材变化及教学价值
高中物理不同版本新教材习题设计的比较研究作者:何利华 侯德东来源:《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年第01期
【摘 要】习题不但能帮助学生学生巩固、熟练、活化基础知识,加深他们对物理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而且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载体。研究新课标下不同版本物理教科书中的习题设置,可以加深对新教材的理解,对用好新教材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对比研究了五个版本高中物理必修部分教科书中习题设置的位置、类型、数量、特点。
【关键词】高中物理必修 习题 比较
习题是教学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物理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学习实践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自从教育部正式提出物理新课程标准以来,目前出现了以下五个版本的高中物理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教材(简称“人教版”);山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简称“山东版”); 教育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简称“教科版”);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简称“沪科版”); 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简称“粤教版”)。本文以这五个版本必修部分的教材习题为研究对象,从习题设置的位置、类型、数量、特点等方面进行比较,为广大物理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新教材提供一些参考。
一、五个版本高中物理教材必修部分的习题位置设计比较
在习题位置的设计方面,五个版本高中物理必修部分的差别较大,见表1。
如表1所示,五个版本高中物理必修部分的教科书中,均有节后习题设置,而且除了人教版,其余各个版本均有章后习题设置。同时,山东版节后习题分必作和选作;教科版的节后习题分为练习与评价,发展空间两个部分;沪科版的章后家庭作业与活动也分必作和选作。这说明在习题的层次性上,山东版、教科版、沪科版、粤教版都优于人教版。
栏目最新:
- 农村留守儿童社交焦虑的影响机制研究2024-09-18
- 扫码时代,让法治为老人留个慢窗口2024-09-18
- 心守一抹暖阳,静待一树花开2024-09-18
- 什么是低空经济2024-09-18
-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职住地识别的公交通勤...2024-09-18
- 外耳道恶性增生性外毛根鞘瘤1例2024-09-18
- 纳米金刚石及其衍生物在烃类转化中的研...2024-09-18
- 云南茂租铅锌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2024-09-18
- 公路用胶粘剂制备与工程造价应用研究2024-09-18
- 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帮助了解你的免疫力2024-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