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文秘网 - sdelec.cn 2025年04月28日 20:16 星期一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民国时期的师范教育4篇

发布时间:2023-01-03 09:00:03 来源:网友投稿

民国时期的师范教育4篇民国时期的师范教育  试论民国初期师范教育的发展及其对当代高等教育的启示  辛亥革命的胜利,推翻了两百多年的清朝政府,实际上是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民国时期的师范教育4篇,供大家参考。

民国时期的师范教育4篇

篇一:民国时期的师范教育

  试论民国初期师范教育的发展及其对当代高等教育的启示

  辛亥革命的胜利,推翻了两百多年的清朝政府,实际上是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由于国体的变更,教育制度和教育宗旨都有所改变,师范教育也得到了一定的改革和发展。

  中华民国建立后,孙中山以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呼吁:欲四万万人皆得受教育,必倚重师范,此师范教育所宜急办者也;而女子师范尤为重要。①1912年蔡元培担任教育总长,对文化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同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师范教育令》,包括男女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的实施大纲,将初级师范学堂和初级女子师范学堂分别改为师范学校和女子师范学校,优级师范学堂改为高等师范学校。中等师范学校以省立为原则,高等师范学校为国立。12月教育部颁发《师范学校规程》,规定了师范学校的目的、教育要旨、设置、组织、入学资格、课程和服务年限等。1913年12月,教育部又颁发了《高等师范学校规程》,对高等师范学校的培养目标、分科及修业年限、课程设置等都作了规定。这些教育法规的颁布和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师范教育的发展,使民国时期的师范教育无论在规模或是制度上都较清末初创时期有了明显改进。

  一、民国初期师范教育改革发展状况及特点(一)中等师范学校的发展状况民国初期,中等师范学校有比较完备的规模和发展计划,较清末有巨大的发展。初级师范学堂改为中等师范学校,临时和单级两种小学教员养成所改为小学教员讲习所,1915年改为师范讲习所。中等师范学校分为本科和预科,本科分为第一部和第二部。预科的修业年限为一年,本科第一部的修业年限为四年,第二部则为一年。中等师范学校应地方需要附设小学教员讲习科,修业年限为一年或两年。与此同时,为了方便中等师范学生实行,学校还设立附属小学校。1912年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令》明确指出中等师范学校是以培养小学教员为目的的,所以学校的课程设置应该与之相联系。预科学习的科目为修身、读经、国文、习字、外国语、数学、图画、手工、乐歌、体操;本科第一部学习的科目为修身、读经、教育(包括实习)、国文、习字、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农业、乐歌、体操,此外还可以

  1

  选修商业;本科第二部学习的科目为修身、读经、教育、国文、数学、博物、物理、化学、图画、手工、农业、乐歌、体操。

  这个时期的中等师范生分为公费生、半费生和自费生三种。公费免交学费,由学校供给膳宿费;半费生需缴半数的膳宿费;自费生则需要自备全部费用。凡因故受退学处分,或自请退学的学生,都必须追缴所免的各种费用。学生享有一定的学习优惠政策,当然也要履行相应的服务义务,这一时期的师范生毕业后都需要为国家进行一段时间的服务。中等师范学校第一部公费生的服务年限为七年,半费生五年,自费生三年;第二部公费毕业生需服务两年。在规定的服务期限内,如经本省教育行政长官许可,就可升入高等师范学校学习,而无故不履行服务者,则需补偿其在校时所享受的各项费用。

  (二)高等师范学校的发展状况民国初期高等师范教育继续发展,从前的优级师范学堂改为高等师范学校,如京师优级师范学堂于1912年5月15日改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两广优级师范学堂于1912年12月改为广东高等师范学校等,并且将公共科改为预科,分类科改为本科,加习科改为研究科。此后,民国政府还新设立了两所高等师范学校,分别是1913年7月10日设立的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18年12月1日设立的沈阳高等师范学校。按照师范教育法令的规定,高等师范学校的培养目标是造就中学和师范学校的教员。高等师范学校分预科、本科和研究科。预科的修业年限为一年,本科为三年,研究科为一年或两年。此外根据实际需要,可以设立专修科和选科。专修科的修业年限为两年或三年,选科为两年以上、三年以下。高等师范学校还设立附属小学校和附属中学校,作为师范学校学生教育实习的场所。本科第三年的师范生要在附属小学校或中学校进行教育实习,专修科和选科学生最后一学年也要进行教育实习。高等师范学校的学生分为公费生、半费生和自费生三种。根据当时的《师范教育法令》规定,高等师范学校的经费全部由国库开支。高等师范学校的公费生免缴纳学费,并由校方供给膳宿费用,地方高等师范学校的学生,要酌情缴纳一半的费用,高等师范学校还可以依据章程酌收自费生。但实际上半费生和自费生都极少,大部分都是公费生。

  2

  高等师范学校学生在校期间享有公费待遇,毕业后当然也有服务于教育界的义务。本科公费生服务年限为六年,但经教育部特别指定职务及服务边疆地区的,可以减至四年;专修科公费生服务年限为四年,但有上述情形者,可以减为三年;自费生则按照公费生减半。而无故不履行义务者,或因惩戒免职者,公费生应令其偿还学费和各种费用,自费生应令其偿还学费。高等师范学校的学生,虽然有服务年限的规定,但如得教育部的许可,在服务期间亦可升入大学或高等师范学校的研究科,以求深造。

  (三)女子师范学校的发展状况民国初期的初级女子师范学堂被改为女子师范学校,同样是以省立为原则,自1919年4月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改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我国开始有了女子高等师范教育。女子师范学校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培养目标则是培养女子中学校、女子师范学校教师。女子师范学校与普通师范学校的学制类似,修业年限也与其相同,学校附设的保姆讲习科(即训练幼儿园教师),修业年限为一年或两年。学校还设立了附属小学校、附属中学校和附属蒙养园(即幼儿园),以便师范学生的教育实习。女子师范学校的学生待遇与中等师范学校相同,只有服务年限上稍有差异。女子师范学校毕业生第一部公费生的服务年限为五年,半费生为四年,自费生为三年;第二部毕业生需服务两年,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学生待遇和服务年限则与高等师范学校完全相同。(四)民国初期师范教育改革发展的特点第一,师范教育思想有了明显的发展,而且与实践有了较好的联系。每所中、高等师范学校都设立了附属小学校、中学校,使学生每个阶段的学习都能与实习相联系,十分注重学生的实际执教能力,有利于学生将在学校学到的书面知识转化为实际讲授能力。第二,民国初期的师范学校采用了选科制和学分制,这一项改革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在课程计划和设置的方面都较清末更周密,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学生学习的负担,课程过重过密,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第三,民国初期的师范教育提倡男女平等,同样给女子受教育的机会。1912年公布的《师范教育令》明确提出了设立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规定了其培养目标,将

  3

  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课程设置、待遇和服务年限与高等师范学校相统一。这一改革充分反映了民国初期男女平等、妇女解放的思想,也促进了师范教育的继续发展。

  二、民国初期师范教育对当代高等教育的启示(一)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民国初期的师范学校要求其师范生在学习了一段时间的理论之后,就给外院的学生授课,把所学理论知识通过现场课堂教学转化为教学能力。同时还规定学生在毕业之后,必须履行相应的教育服务义务,完成后才能从事教育工作。由此可见,重视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高等教育更应如此。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过度重视教育理论,却忽视了教育实践的重要性。高等院校应针对不同的专业要求,加强学生课堂与实践的联系,认真进行教学观摩、见习、实习等一系列教育实践,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二)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指出,师范教育最为重要的任务在于变化学生气质,激发学生精神,砥砺学生志操②。师范学校还专门开设了一门修身课,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高尚的品格。少年强则国强,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肩负着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更应具备优良的道德品质。高等院校应加强对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重视,与此同时,结合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努力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让他们在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三)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治能力民国初期的师范学校中有许多学生社团,如学生自治会、校友会等,成为学生自学、自习、自动、自治的机构。学生从这些实践活动中锻炼和增强了自治能力。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的时代,也是一个竞争的时代。因此,大学生除了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专业能力外,还要具备突出的自治能力和个人竞争力。学校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丰富的群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在具体的活动中增强学生自信心和个人竞争力。

  <!--

  4

篇二:民国时期的师范教育

  4革命根据地的师范教育1928年与国民党政府统治区的师范教育并存中国共产党实行适应工农大众教育需要的师范教育并颁布了高级师范学校简章初级师范学校简章和短期师范学校简章分别规定了各自的任务和修业年限等共产党领导下的师范教育促进了革命根据地文化教育建设解决了根据地师资大量不足的问题

  中国教师教育发展历程

  (张云教师教育专业)

  人们对“师范教育”的理解常常偏重于教师的职前培养,其实不然,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就将师范教育定义为“培养师资的专业教育”,包括职前培养、初任考核试用和在职培训,另外西方语境中并没有“normaleducation”组合,与师范教育所对应的词汇就是“teacherseducation”。因此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教育”一词的内涵可以用“师范教育”来表征,教师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师范教育的发展。

  一、清末师范教育的初创

  中国虽在三千年以前就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教育体系,但却没有一个专门培养教师的机构,通常是由一些官吏或者知识分子来承担教师培养工作。因此,中国教育师范的历史是从中国近代开始的。1、产生的社会背景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着英美法日等外国列强的侵略,中国不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在这种“内忧外患”形势下,统治阶级内部发起了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洋务运动,他们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以此挽救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然而事与愿违。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宣告着洋务运动的失败,一个个屈辱条约的签订,中国面临这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

  为了救亡图存,随着“开民智”目标的提出和资产阶级维新教育的兴起,中国近代教育逐渐从重点办专门教育转向大力发展普通教育,因此产生了建立师范教育以培养大批合格师资的历史需求。2、从《论师范》到南洋公学

  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之一的梁启超,1896年在《论师范》中最早较为系统地对中国兴办师范教育的重要意义、基础课程和实施方略进行论述和分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师范教育思想,开启了我国师范教育理论的先河,促进了我国师范教育的产生。

  中国的有识之士在对建立中国师范教育进行倡导和构想的同时,也开始了建立中国师范学校的实践。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了南洋公学,内设师范院以培养各级教师,它具有较为明确的宗旨和培养目标。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南洋公学的创立,表明中国师范教育从思想向实践的转变,也拉开了中国师范教育的序幕。3、清末“新政”的《奏定学堂章程》

  1901年,已经遥遥欲坠的清朝统治者,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摆脱危机,被迫实行“新政”进行变法。实施新政的过程中统治者对师范教育尤为重视,并参照日本学制,先后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和《奏定学堂章程》。其中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将师范教育与普通教育分立,其中师范学校优级和初级两种,另设“实习教员讲习所”,构成一个完整的师范教育体系。因此,《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大大的促进中国近代师范教育的发展,标志着中国师范教育制度的初步确立,在此基础上全国各地的师范学堂蓬勃发展。

  二、民国时期教师教育的发展

  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国进行着师范教育体制民族化的探索,由于受到美国教育思想的影响,1922年效仿美国制定的新学制,对中国整个师范教育体制进行了重大变革。1927年后国民党和共产党两个政权先后在各自的地区实行不同的师范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

  师范教育的发展,是中国师范教育发展的有益探索。1、1912年《师范教育令》

  中华民国成立,南京临时政府自1912年先后颁布了《师范教育令》、《师范学校规程》以及《高等师范学校章程》等,改师范学堂为师范学校,并对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的设置原则、入学条件、修业年限、课程设置、学生待遇、学校附属机构等提出具体要求。2、1922年新学制改革

  随着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西方教育思想传中国,教育界掀起了“新教育”运动,要求改革学制。1922年颁布《学校系统改革案》即“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采用“六三三学制”,它的实行标志着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确立。在师范教育方面,新学制的一项重大改革就是取消了师范学校的独立建制,将独立的中等师范学校归并于中学,高等师范学校或升格为大学,或并入大学,还大大延长了师范的修业年限。“新学制”对师范教育体制的重新设定,给师范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不利于中小学教师的培养。

  经过不断的争论和反思,1938年,国民政府颁布的《师范学校规程》恢复设立单独的师范学院。4、革命根据地的师范教育

  1928年,与国民党政府统治区的师范教育并存,中国共产党实行适应工农大众教育需要的师范教育,并颁布了《高级师范学校简章》、《初级师范学校简章》和《短期师范学校简章》,分别规定了各自的任务和修业年限等,共产党领导下的师范教育促进了革命根据地文化教育建设,解决了根据地师资大量不足的问题。

  三、建国后教师教育的调整与改革

  建国初,我国的师范教育经历了整顿和更新的过程,逐渐建立了独立设置师范体系的基本格局,但是文化大革命将整个师范教育推入谷底。进入改革开放后,师范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我国的师范教育迅速恢复,并进入改革的全面探索时期,师范教育也逐渐向越来越开放的教师教育转型。1、独立设师范教育基本格局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学习苏联教育的同时积极尝试独立设置的师范教育体系。1952年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师范学校暂行规程》和《关于高等师范学校的规定》等文件,并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院系调整,形成了文理综合院校、工科院校、师范院校以及各种单科性的学院,明确了各类师范院校的主要任务。从此,新中国学校教育体系的独立的“三级师范教育体系”就逐步形成,这一体系规定:职前教育是三级师范制,即中等师范培养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师范专科学校培养初中教师;师范学院和师范大学培养高中教师与此同时,对于在职教师的培训,则由教育学院、进修学院或进修学校进行在职教师的培训。2、十年动乱,师范教育严重受挫

  十年动乱,全国教育事业受到严重摧残,师范教育也遭到严重破坏。3、改革开放后恢复并完善中国特色的师范教育体系

  1980年,第四届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后,我国的师范教育成为整个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一部分,并颁布一系列政策措施来加强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标志着我国师范教育跨入一个去全面发展和改革的新阶段。

  1985年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了现行的新学制,并直接对师资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尤其是义务教育的实行,它标志着中国特色的师范教育体制逐渐形成。

  1996年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确立了师范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及“跨世纪园丁工程”的制订与实施,进一步从发展方向、目标任务上明

  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我国师范教育承担的历史使命。标志着中国特色的独立设置的师范教育体系走向成熟。4、新世纪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型

  1999年初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几点意见》明确我国由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中等师范学校逐渐被取消。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完善教师教育体系,深化认识制度改革,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这是我国首次在正式文件中出现“教师教育”概念,从此,“教师教育”概念正式取代“师范教育”。

  2002年3月,《教育部关于“十五”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意见》提出:2005年,要初步形成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其它高校共同参与,培养和培训衔接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标志着我国教师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体现了教师教育未来发展的专业化、多元化和一体化。

  参考文献:

  [1]崔运武主编.中国师范教育史[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2]王维新陈金林戴建国.中国百年师范教育图志[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3]刘婕、谢维和.栅栏内外——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百年省思[M].北京:北京师范

  大学出版社,2002.

  [4]陈桂生;中国师范教育:1981-1996[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6(03).

  [5]邱超.中国教师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顾明远教授访谈[J].教师教育研

  究,2014(01).

篇三:民国时期的师范教育

  最新资料欢迎阅读

  民国时期女子高等师范教育模式述评

  [摘要]女子高等师范教育是民国时期公立女子高等教育的代表,是民国时期女子专门人才培养模式的主流。这一时期女子高等师范教育模式可从培养目标、学科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制度四个方面加以阐述,其具有女性特性、师范特性、自立意识三大特色。

  [关键词]民国时期女子专门人才师范教育[中图分类号]G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09-0024-03民国成立伊始,女子师范教育便被纳入了法律与制度的轨道。1912年7月10日,“临时教育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中华民国”成立后第一次中央教育会议。会上,关于女子高等教育问题之《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规程案》经初读成立,交付审查。同年9月28日,教育部颁布《师范教育令》十三条,“女子高等教育”议题正式列入政府规程,“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以造就女子中学校、女子师范学校教员为目的”。同年颁布《壬子癸卯学制》,该学制规定女子可获得初等、中等、高等各层次的教育,女子在法律上和制度上正式获得了享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一、民国时期女子高等师范教育的途径(一)公立大学

  1

  最新资料欢迎阅读

  1918年,全国中学校长会议和第五届全国教育联合会召开,就实现女子高等教育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两条途径:一是设立女子高等师范及女子大学;二是大学开“女禁”。

  1919年4月23日北洋政府把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改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以下简称女高师),女高师是第一所专门女子高等师范教育的公立机构。之后,国立女子大学、国立女子师范学院、河北女子师范学院相继设立。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受到将高等师范教育的职能归并于普通大学呼声的影响,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升格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后来经过几次变更,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与北平大学的男师大合并。其他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也相继并入普通大学,成为大学中的一个学院或系科。

  公立大学男女同校始于1920年北京大学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联袂首开“女禁”。1920春天,北京大学始招9名旁听生。她们都在这年暑假经入学考试正式录取为北京大学正式学生。同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暑假招生,正式录取8名女生,其中有3名女生录取在教育专修科。到1922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北京大学、东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几所院校开放“女禁”,兼收女生,共招收女生112人,占男女大学生总数的1.82%。其中一些女生就读于教育系科。

  (二)留学教育民国时期女子留学在清末女子留学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清末女留学生在学科的选择上,以师范、家政、工艺为主。北洋政府教育部规定留学女生“所需学术,应以师范、医学、美术、音乐为要”。国民

  2

  最新资料欢迎阅读

  政府成立后,于1929年通过了《资送革命青年出洋留学办法》,学科以政治、经济、法律、教育为主科。以1924年《留美学生录》所载女生所习的科目为例,女生就读教育系科的比例位居第二,仅居医药看护类之后。

  二、女子高等师范教育的培养模式(一)培养目标民国时期女子高等师范教育跟随整个师范教育的发展历程,经历了高等师范学校——高等师范大学——高等师范学院三个时期。因此女子高等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内涵。1.高等师范学校时期的培养目标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时期的培养目标,民国元年颁布的《师范教育令》和第二年颁布的《高等师范学校规程》规定,即“规定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以造就女子中学校和女子师范学校教员为目的”。这一时期的培养目标集中在师资的培养,目标是具体明确、面向实际的。2.师范大学时期的培养目标随着1922年“新学制”的颁布,原有的几所高师除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分别升格为北平师范大学和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外,其他高等师范学校都相继并入普通大学,成为大学中的一个学院或系科,新学制在某种程度上取消了高等师范教育制度。这一时期高等师范教育向大学标准靠拢,培养目标有所扩大。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培养目标:1.养成中等学校师资;2.养成教育行政人员;3.研究高深学问;4.发展女性特长。这一时期的办学多偏重教育学术

  3

  最新资料欢迎阅读

  的研究,忽视了中等学校教师培养的根本任务,因而导致了中等学校教学质量的下降。

  3.师范学院时期的培养目标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面对高等师范改大学导致的高等师范教育质量严重滑坡,教育界对这一变革进行反思。1938年7月国民党政府颁布了《师范学院规程》,规程重新强调“师范学院以遵照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养成中等学校之健全师资为目的”。高等师范教育的目标回归并集中在师资的培养上,从此女子高等师范教育走上了专门培养中等学校师资的轨道。(二)学科设置民国时期女子高等师范教育学科设置经历了一个由统一到分治再到统一的发展过程。1.高等师范学校时期的学科设置高等师范学校时期,学科的设置是由国家统筹安排的,学校没有自主权。北洋政府于1919年3月颁布了《女子高等师范教育规程》,对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学科设置、学额及修业年限、入学退学休学、学费、惩戒及服务等方面,作了具体的规定。其中第一章是关于学科设置的。内容如下: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设预科、本科。前项预科、本科外,得设选科、专修科和研究科。预科之学科目及教授时数,由校长订定,呈请教育总长认可。本科分文科、理科、家事科。

  4

  最新资料欢迎阅读

  本科之学科目有:文科——伦理、教育、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家事、乐歌、体操。理科——伦理、教育、国文、数学、物理、化学、植物、动物、生理及卫生、矿物及地质、外国语、家事、图画、乐歌、体操。家事科——伦理、教育、国文、家事、应用理科、缝纫、手艺、手工、园艺、图画、外国语、乐歌、体操。

  5

篇四:民国时期的师范教育

  民国时期四川省师范教育经费研究摘要:中国近代中等师范的发展,从照搬西方经验到结合本国实际,也在师范教育是否独立的问题上有过争议,并进行过几次不同结果的改革,但是无论在哪个时期师范教育都受到积极的重视。教育经费从某些方面可以清楚地看到政府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所谓以史鉴今,对历史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面对和处理今天所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关键词:民国师范教育教育经费一、教育经费在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增加民国时期四川省教育经费包括教育行政机关经费、公立学校经费及私立学校补助费等,民国成立之后,1913年财政部颁布《国家税与地方税法草案》,草案中对于教育经费方面的规定主要是将各级学校经费划分为国家与地方分担,包括师范学校在内的中、小学教育经费由省、县承担。1922年四川省行政公署将屠宰税划作教育经费专款,1935年,川政统一后,省政府决定教育经费由省教育厅统一收支,省立学校经费仍由省级财政拨款,联立学校经费由中资捐或屠宰税收入维持,市、县、区立学校经费由各地方自筹。“同年5月1日,省政府公布《教育经费独立办法》规定:屠宰税仍划作教育经费专款,由省教育厅移交省财政厅接管,当年屠宰税收入不敷教育经费支出时,在契税收入项下补足。6月,省政府制定《各县市教育经费分配标准》,县市教育经费总额中,教育行政经费约占10%,中等教育费约占25%,1936年8月,对县市教育经费分配标

  准作了调整,教育行政收费不超过5%,中等教育费不超过20%,其余75%的教育经费按下列标准进行再分配:初等教育经费约占30%,义务教育约占25%,社会教育费约占20%,文化事业费约占5%。当年,县市教育文化费支出878万元,其中教育行政费28万元,占3.19%,中等教育经费172万元,占19.59%,小学教育费512万元,占58.31%,普及教育费49万元,占5.58%,其他教育文化费63万元,占7.18%。”对于包括教育经费在内的文化事业经费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是一直处于财政开支主要部分的行政支出也是在逐年增加中

  民国成立之后一直到民国十九年(1930年),师范学校主要以公立为主,私立师范学校较少,并且一直衡定,县立师范学校和各校附属师范发展迅速。这一点与教育经费的投入是密切相关的,国立师范学校的经费是由省教育经费开支,最然在教育经费紧张的时候有所减少,但是还是能很好的维系学校,而县立师范学校经费由各县分别抽收粮税、肉税、中资捐及地方税项作为办学专款,大体上说比较稳定,每年都会有所增加,所以使得县立师范学校发展较快,具体经费情况见下表:

  表9:四川省十五年度至十九年度经费列表:十五年度十六年度十七年度十八年度十九年度国立师范学校114,198,400105,600,000105,600,000105,600,000105,600,000省立师范学校191,630,457213,137,791261,593,645

  161,128,942209,108,801共立师范学校117,074,432124,674,467121,434,838117,731,67175,644,886县立师范学校110,529,204124,081,453135,295,946152,543,999166,362,412私立师范学校2,966,0002,966,0001,483,0001,846,0003,646,000其他各校附设师范40,683,94068,580,077127,737,937125,738,414168,211,613从上表可以看到,国民政府建立以后师范学校的经费有了较大的提高,特别是县立师范和其他各校附属师范这两项师范经费增长较快。二、对于师范教育经费有了明确的规定1932年和1933年公布的新的《师范学校法》及《师范学校规程》中不但对于私立师范学校的设立有所限制,规定师范学校由省、市、县办理,改变了以前私人办理师范教育的旧例,而各省师范教育办理所需经费由地方政府开支,并明确规定:省市立师范学校所需的一切经费,省、市政府财政统一开支,县立或联立师范学校经费,由县或联立各县县款支给,个别贫困学校如办学成绩较优,查明属实后可以得到省财政的补助。四川省各中等师范学校的经费支出基本按照上面《师范学校规程》中的相关规定办理,因为当时四川省省立师范学校只有7所左

  右,对于省立师范学校的经费,在《四川省立中等学校(二十五年度)经费支付标准》有所提及:“省立师范学校经费,视中学标准,增给师范生膳费,一律按每月每人四元,每半年按十月预计之。其在物价较昂的地方,得按每月每人五元预计,惟须专案呈准实报实销。”

  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主要以县立师范学校和联立师范学校为主。以资中区里师范学校1936年经费为例,资中区立师范师范学校于1936年开办,第一期共二百四十名学生,主要来自资中、威远、仁寿、内江、井研、简阳、荣县、资阳等地。当期设有师范一班,简易师范班两个班,要求招收初中毕业学生,一年毕业。在各县联合设立的师范学校中经费由各县共同承担,由于各县经济条件不一,就采取了这样按经费承担多少来决定各县招生人数分配名额多少的方式来分摊经费。这实际上也是经费不足的一个表现,这一时期对于师范学校经费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使得经费的来源合分配有了规范化的标准,但是因为社会、经济的原因,总体来说经费不足的情况仍然存在。

  三、小结这一时期的师范教育经费开始向着规范化方向发展,过去军费支出、行政支出所占比例过大,教育经费所占比例严重失调的状况有所改观。1932年和1933年公布的新的《师范学校法》及《师范学校规程》,改变了以前私人办理师范教育的旧例,规定师范学校由省、市、县办理,对于师范教育经费来源和开支都作了规范。但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