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文秘网 - sdelec.cn 2025年01月13日 06:24 星期一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脱贫攻坚 >

有效预防返贫推进西藏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发布时间:2023-08-29 21:45:02 来源:网友投稿

张 庆

(西藏农牧学院,西藏 林芝 860000)

自精准扶贫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全区上下一心,西藏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到目前已经实现了全区74 县全部脱贫摘帽,62.8 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圆满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1]。但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强调:“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衔接的过程中,有效预防返贫是重要一环,只有化解返贫风险,巩固脱贫成果,才能顺利实现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20 年3 月20 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指出,当前,脱贫攻坚已取得决定性胜利,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绝大多数实现脱贫。由于多方面原因,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一些脱贫人口存在返贫风险,一些边缘人口存在致贫风险,必须把防止返贫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2]。2021 年12 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持续抓紧抓好,让脱贫群众更上一层楼,要持续推动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切实维护和巩固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成就[3]。西藏地区在推进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程中,同样面临着返贫的风险,特别是偏远地区返贫风险依然很大。2022 年1 月27 日,在西藏自治区党委农村工作会议上,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正强调,要深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着力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守住不发生返贫的底线[4]。因此,在后续的乡村振兴工作中,必须扎实做好预防返贫工作,全面推进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5]。在预防返贫的过程中,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扎扎实实做好预防返贫工作。自精准扶贫以来,西藏的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不能忽视的。特别是在推进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程中,防范返贫的任务异常繁重,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非常大,个别地区难免会出现一些脱贫工作不实事求是、瞒报、漏报、数据失实的现象。同时,不从实际出发,在脱贫过程中只注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的现象也比较突出。一些地区的脱贫攻坚只为完成眼前既定目标,缺乏长远规划,导致脱贫后劲不足,成效大打折扣,可持续性不强,给返贫带来一定风险,进而影响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党的历史和实践表明,只要能够坚持实事求是,做任何事都会取得成功。因此,在推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程中,上级决策部门必须增强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能力,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基本原则,制定好各项预防返贫的方针政策,加强顶层设计,建立科学完善的预防返贫的体制机制,为推进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政策保障。乡村振兴第一线的基层工作者,要严格落实上级领导部门的决策和部署,端正工作作风,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查漏补缺,把上级各项预防返贫措施落实到位,杜绝扶贫工作中的形式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弄虚作假,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全局观,不断探索符合本地区实际的可持续脱贫道路,增强脱贫实践的实效性,有效化解返贫的风险,推进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从长远来看,有效预防返贫,推进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根本之策还是要靠发展。西藏偏远地区之所以返贫风险大,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这些地区受自然、社会条件的限制,存在严重的发展障碍,交通不便、教育不发达、医疗条件差、人力资源缺失、信息闭塞、思想落后等问题突出。倘若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的“硬件”问题解决不了,那么各种扶贫措施的“软件”再好也发挥不出效力。因此,必须加强以农田水利、道路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偏远地区的医疗、教育、科技以及人力资源的投入,提升偏远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
同时要着力改变偏远地区的社会条件,加强对偏远地区人民群众的技能培训,引导群众走出去,加强偏远地区群众与外界的交流,转变偏远地区群众的思想观念,提升偏远地区群众的文化素质;
努力消除自然条件差地区的经济发展障碍,夯实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增强偏远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和内生动力,为偏远地区的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有效防止返贫。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也是巩固脱贫成果、有效化解返贫风险的根本举措。

在产业振兴的过程中,首先要夯实好原扶贫产业,利用好原扶贫产业在推进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的重要作用。自精准扶贫以来,西藏共打造了3 037 个扶贫产业项目,带动了23.8 万贫困群众脱贫[1],同时也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西藏地区原扶贫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乡镇产业,生产粗放、附加值不高、缺技术的问题突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发展,也影响了其在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推进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程中,要继续发挥好原扶贫产业的重要作用,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又好又快的原则,将质量提升放在重要位置。加强对原扶贫产业的技术支持,努力提升产业的技术含量。解决好资金供给问题,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产业资金帮扶相对稳定,保证前期的资金投入扎根、开花、结果。

其次要大力推进农业的现代化。无论何时,农业始终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可持续脱贫和乡村振兴的根本所在。2022 年1 月27 日,王君正在西藏自治区党委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促进农牧业高质高效、农牧区宜居宜业、农牧民富裕富足[4]。推进农业现代化,具体而言就是要以科技创新、经营管理创新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发展智慧农业、设施农业,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完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尤其重视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大力研发推广优良畜种和粮种,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将优良农产品搬上网络平台,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农业新业态的形成和发展,延长农业的产业链和价值链,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

人民群众精神状态的提升是乡村振兴的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实践证明,贫困群众的脱贫内生动力不足,脱贫志气的缺乏、文化水平低等精神上的贫困问题不仅是导致返贫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推进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拦路虎”。只有解决了贫困群众精神上的贫困问题,摆脱精神上的贫困,才能彻底斩断“穷”根,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脱贫,才能为乡村振兴注入灵魂。随着精准脱贫的深入开展,西藏农牧区群众的精神状态越来越成为推进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因素。调查中发现,仍有一部分群众存在脱贫意识淡薄、脱贫能力不足、“等靠要”思想突出等问题。2020 年西藏虽实现全部绝对贫困人口脱贫,但其中仍有11.1 万人是通过社会保障托底脱贫的[1],实际上这些人并不是全部丧失劳动能力,其中有一部分人是因为脱贫意识淡薄、“等靠要”思想严重等精神贫困而导致贫困。追其原因,一方面是长期的输血式扶贫政策,经常会出现“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贫困群众不能主动参与到脱贫实践中,一些基层扶贫工作人员图省事给钱给物,群众养成了“等靠要”的不良思想,甚至靠穷吃穷,不愿脱贫。另一方面,受历史因素的影响,贫困群众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无论是在新思想的接受上还是在新技能的学习上都存在严重的困难,导致群众脱贫能力不足,这是导致返贫的重要原因。调查中发现,西藏贫困地区群众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特别是40 岁以上的人群,基本都是小学文化水平,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寥寥无几,甚至还有相当比例的文盲和半文盲人口存在。

同时,某些消极因素加剧了贫困群众脱贫意识淡薄的问题,容易导致返贫。摆脱贫困实际上就是贫困群众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满足家庭生活资料的过程,扶贫则是在外力的帮扶下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本质上都需要贫困主体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获取生活物资。某些贫困群众在心理上表现出利益限制的道德规范有余,而利益驱动的欲望不足的格局,严重影响了贫困群众主体性的发挥。另外,受轻视物质利益价值取向的影响,部分贫困群众形成了有钱花光、没钱不花的消费观,这种消费观念造成部分家庭入不敷出。如果这种轻物质、知足、寡欲的思想和有钱花光的消费观念不改变,那么扶贫只是无底洞,不会彻底改变贫困状况,即使能够脱贫也不会长期持续,随时可能会再度返贫。

因此,必须加强对脱贫群众的思想教育,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导脱贫群众逐步树立勤劳致富、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树立脱贫攻坚的信心和斗志,提升脱贫的内生动力;
引导脱贫群众树立科学的积极向上的生活观,积极主动地去创造财富;
引导脱贫群众树立起勤俭节约、适度消费的价值理念,从享受性消费转向生产性消费,这样才能彻底斩断“穷”根,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脱贫。

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有效遏制返贫的重要屏障。

首先,建立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真正无生活保障能力的家庭托好底。这些家庭缺少劳动力,主要以孤寡老人、残疾人家庭为主,基本无经济来源,主要靠帮扶救济才能保证最低生活水平。这类家庭较脆弱,发生一点变故就会出现返贫现象,需要给予特殊关注。

其次,建立健全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各群体应保尽保。医疗支出是导致返贫的重要诱因,特别是家庭成员中有患慢性疾病的,需要常年服药,虽然医保可以报销一部分,但自费部分负担依然沉重,这类家庭在脱贫后容易导致返贫。特别是西藏地区海拔高,高原病频发,虽然藏民长期生活在高原地区,已经适应了这里的气候,但实际上由于高原因素的影响,西藏地区群众的发病率要高于非高原区,特别是包虫病、结核、肝炎、骨关节疾病等疾病发病率较高。在全国范围内因病返贫的比例占30%左右,而通过对西藏的返贫原因的调查发现,因病致贫返贫的比例要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占到全部返贫人口的50%以上。据西藏自治区扶贫办统计,从2016 年到2019 年,西藏地区因病致贫返贫的人数达到6.33万人[6]。虽然到2020 年末西藏已经实现了因病致贫返贫人数清零的目标,但是因病返贫的风险持续存在,预防因病返贫仍然是西藏预防返贫的重点关注工作。好在自2017 年10 月起,西藏人保将农牧民纳入承保范围,提供大病保险保障及包虫病定额给付保障,256.82 万农牧民实现了应保尽保;
截至2018 年上半年,大病保险赔付累计支出5 030.46 万元[7],有效缓解了城乡居民特别是农牧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

再次,做好边缘户的保障工作,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2020 年4 月21 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要求,社会保障不仅要兜好既有贫困人口、低保人口和失业人员的底,同时还要将边缘户纳入保障范围[1]。西藏曾是全国唯一贫困集中连片区,全区74 县均为贫困县,不仅贫困人口多,而且边缘户也多,这些边缘户家庭收入不稳定,致富能力也相对较差,家庭情况稍有变化很容易就陷入贫困,过去几年新增贫困户和返贫户很大一部分都是来自边缘户家庭。边缘户家庭经济基础差、底子薄,对家庭的突然变故缺乏抵御性,极容易返贫。

最后,做好搬迁户家庭的保障工作,这类家庭主要面临着就业和社会适应问题。因此,要进一步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的帮扶措施,着重解决好易地搬迁与搬迁人口就业问题以及搬迁后的社会适应问题,实现搬迁人口的就业机会创造与生活环境改善同步推进,确保这部分人住得下、能融入、可致富,大力提升易地搬迁脱贫效果,这样才能有效遏制返贫[8-9]。

大力推广农业保险,是有效遏制返贫的另一项重要屏障。在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同时,要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推广力度,增强百姓对农业保险的了解,通过其经济补偿功能分担农业生产中的风险,避免自然风险损失,保障农业生产,稳定收入,可有效防止返贫[10]。受到西藏独特自然环境和地质结构的影响,西藏的自然灾害和地质灾害频发,藏北高原的广大农牧民经常受到雪灾的威胁,牲畜冻死冻伤的情况非常普遍,这成为这一区域返贫的一个重要诱因。在藏东南的峡谷地带,泥石流、崩塌、滑坡灾害经常发生,给当地群众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良影响。而西藏农牧区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基础设施薄弱,生产资料少,产业单一,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一旦遇到自然灾害,会迅速返贫,特别是牧区,如遇严重的自然灾害,造成牲畜死亡,其损失是不可恢复的,几十年的财产会化为乌有。以那曲安多县和林芝察瓦龙乡为例,安多地区海拔高,经济形式单一,主要以放牧为主,抵御灾害的能力较弱,且该地区冬季寒冷多雪,经常会使百姓的牲畜受灾;
察瓦龙地区地处多山地区,交通闭塞,在调查期间察瓦龙乡个别乡村仍然没有通水泥路,而且该地区一年有好几个月都被大雪封住出山的道路,同时,该地区村庄集中在江河沿岸,可耕地面积有限,地质灾害较频繁。随着我国保险业的飞速发展,保险业以其独特作用在精准扶贫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越来越深地融入农业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11-13]。2017 年11 月18 日,林芝发生6.9 级地震,共计3 150 户农房受灾,人保财险西藏分公司赔付671.85 万元[7],大大减轻了受灾家庭灾后重建的压力,有效遏制了返贫的发生。

总体来说,返贫并不只是某一个因素造成的,往往是由多种因素综合造成的,具有多维性特征,而且其中有些返贫因素并不是在短期内能够消除的。因此,在预防返贫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整体推进和长期建设的总原则[14-15]。在思考如何预防返贫的过程中,必须增强辩证思维,首先要有整体意识,综合考虑返贫产生的各种风险,坚持综合施策,不能只重视其中某一些因素而忽视另一些因素;
其次要坚持长期建设的原则,在化解返贫风险的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要有一个长期规划,建立健全稳定脱贫和预防返贫的长效机制,从而有效遏制返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实现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偏远地区西藏精准都是西藏的“错”学与玩(2022年7期)2022-10-31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当代陕西(2020年21期)2020-12-14偏远地区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之有效性研究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考虑偏远地区211大学比较好”齐鲁周刊(2018年26期)2018-09-13精准的打铁NBA特刊(2018年11期)2018-08-13神奇瑰丽的西藏小猕猴智力画刊(2017年12期)2017-12-27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一个人的西藏海峡姐妹(2017年4期)2017-05-04精准扶贫二首岷峨诗稿(2017年4期)2017-04-20西藏:存在与虚无剑南文学(2016年11期)2016-08-22
Top